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节日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记叙文的作文

时间:2025-02-18 06:58:13 记叙文 我要投稿

【精品】记叙文的作文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的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记叙文的作文3篇

记叙文的作文 篇1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尤其赏识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的记叙文。遗憾的是,多数考生的记叙文却走人低幼化、虚假化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真实、自然的好文章呢?

  一、觅得精米,再现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的材料,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关键。近年来考场记叙文选材上出现“假”、“大”、“空”、“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高中生对周围的生活缺乏敏感之心,不善于思考,认识肤浅,思想冷漠,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有些学生认为记叙文就是虚构的,可以胡编乱造、随心所欲地编写故事。动辄故事新编、故事新说,肆意编造科幻、武侠、爱情故事。结果是漏洞百出、粗俗不堪。当然,写作时可以驰骋想象,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要有一定的依托。如《夸父追日》、《赤兔之死》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是立足于古典名著,而且有一定的思想底蕴,通过精心选材,以富有个性的故事取得成功的。

  第二,将影视杂志上看到的故事作为写作的内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单靠路听途说和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哪能写出有一定真实感和深度的文章?不辨菽麦的城里孩子怎么能写好乡村生活的辛酸和趣味,偏僻山区的孩子哪能写出对时尚的真实感悟,生活富足的孩子怎能体会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艰辛?

  第三,将少年时就写过的浅幼的生活内容再次搬上作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离不开下雨天妈妈送伞,深夜了爸爸背着去医院的情节。写老师的文章无非就是深夜了老师还在批作业。这些浅幼、陈旧的材料,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能引起读者丝毫的阅读兴趣,阅卷老师也会感觉到你生活阅历太单调,思想太浅薄。

  第四,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随意马虎,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没有上过学的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面对困境,你能越挫越勇,你成熟了。”目不识丁的奶奶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很显然失真了。

  何永康教授说:“请高中作文教育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这是解决无好材料可写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多选择那些耳闻目睹的真实可信的材料。当然,强调真实并不等于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成不变地搬入作文之中,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可以进行合情合理地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使材料典型而不乏真实感。这样的材料才是一份精米,用精米煮出的饭才能散发着生活的香味。

  二、刻画细节,以显真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细节就是这个“微”。细节描写是指具体细腻地描写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景物片段等。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法,可以使记叙更细腻、生动、感人、深刻。一篇记叙文不能缺乏细节描写。“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把情节写清楚,缺少细致的描绘,那么文章就如一杯白开水,平淡乏味。何永康教授说:“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要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都乏味。”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和精髓,它用特写镜头把细微之处,如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高晓声《陈焕生进城》这篇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突然来到招待所的手足无措的情景,显得真实极了。

  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不能随意瞎编或夸大,闭门造车凭空编造的细节势必破绽百出。真实的细节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获取,它必须符合生活常理,只有这样才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胸盈真意,抒发真情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好文章应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的描写之中,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取悦、折服读者。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常常让人感觉到或沉重或激动的滋味。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情感起伏的具体细节,就有了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撼他人心魄,甚至让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考生不带着真情去写,如何能感染、震撼读者?

  抒情讲究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份自然,所以在润色文字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分了了会显得不自然、矫情。理性的思考也很重要,它可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和拓展意蕴的厚度。生活就如一杯浓茶,要仔细品尝,才能体会到苦中带甜、醇中带香的滋味。感悟生活,贵在体验,也贵在思考。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只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感悟得更深。记叙文也可以适当地有点议论,有点思考,让理性净化激情,让哲理铭记真情。如杨绛的《老王》文末:“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段议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面对老王的死,顿然了悟:自己和老王的交往,显得不公平:自己对老王是用“钱”来回报,而老王对自己却是“心”的付出。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品质的自我提升呢?由此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综上所述,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只有源自生活的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才能人阅卷老师的法眼,赢得高分。

记叙文的作文 篇2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题记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执着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是全神贯注的追寻。

  自从上初三后,压力日渐增长。每日都要在“题海”中挣扎着,在“书山”中扑腾着,从未有过空闲的时间,我迷茫,幽怨每天攀“书山”,游“题海”的悲哀,苦苦支撑着,就慢慢的`准备放弃……

  风凛冽地刮着,夜空璀璨,思绪翻飞——

  力拔山兮气盖世,执着谱写出一个盖世豪杰,用坚韧的意志与命运抵抗,从未想过退缩。所以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佳话。人生自古谁无死?执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爱国之士,用不屈的精神描绘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这就是文天祥执着为国,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执着构建一条条通向成功的道路,用坚持不懈的态度创造出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道路,这就是李白执着追求,乐观向上的心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象征着我辈执着的精神,我又岂能轻易言弃?

  一阵冷风吹来,树叶‘啦啦’的响,远飞的思绪悄然归来。我还是我,环镜毫无变化,变的只是我的心态,变得执着。感觉那“题海”已不再是苦海,“书山”亦不是刀山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把执着隐于心中,坚守着,绝不抛开。

  执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是实现理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坚守心中那份执着,品味人生。

记叙文的作文 篇3

  杜甫背着一个包裹,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往前走着。一路上,他看见了很多逃难的人,也看到了凶神恶煞般的官兵到处抓人,心里十分沉重。

  夜幕降临,杜甫加快了脚

  步,想找户人家借宿一晚。正想着,看见前面不远处透露着微弱的光,杜甫欣喜地往那里奔去。

  杜甫敲了敲那扇木门,等了许久,只见一位老妇人慌张地打开了门。老妇人看见叫门的是个文弱书生,她那充满警戒的脸才稍稍松弛了一些。杜甫说:“大娘,我是洛阳人,逃难到这里,现在天色已晚,想在你家投宿一晚,请老人家行个方便。”说着还作了一揖。老妇人连忙说:“客官别见外了,只是我家条件太差,若不嫌弃,就暂且住下吧!”

  杜甫随老妇人走进里屋,只见她家里还有个老伴和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儿媳妇。一家人热情地招待杜甫,虽然没好菜好饭,但杜甫心里感觉温暖。吃罢晚饭,老妇人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正跟杜甫说着战乱之苦,生活之难。突然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和“开门,开门!”的吆喝声。老妇人说:“不好,肯定是官兵抓丁来了!”急忙示意老头子翻墙而逃,接着又将杜甫藏在一个柜子的后面。

  敲门声和吆喝声越来越重,老妇人上前开门,只见两名官差怒发冲冠,责怪老妇人为什么迟迟不开门。看那官差凶神恶煞的样子,老妇人被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要哭出声来。连忙说:“官差大人呀,我家原有三个儿子,都被捉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小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都战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暂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没了。家中只有一个正在喂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有儿媳妇还在,可进进出出没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婆子我虽然没有多大的力气,请让我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两位官差听老妇人说得诚恳,就依了老妇人的话,不再计较别的什么了……

  过了好久,一切又归于平静。老大爷已经回到家中,只见儿媳妇在低声抽泣,哀叹了几声后,劝慰儿媳妇休息……

  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杜甫急着赶路,跟老大爷告别,可再也见不到热情好客的老大娘前来送行……

《【精品】记叙文的作文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记叙文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记叙文作文12-30

[经典]记叙文作文12-01

记叙文作文(经典)01-05

作文记叙文09-30

(精选)记叙文作文11-02

记叙文作文(经典)05-08

记叙文作文04-20

【经典】记叙文的作文02-02

记叙文作文(精选)10-06

记叙文的作文(精选)12-06

【精品】记叙文的作文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的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记叙文的作文3篇

记叙文的作文 篇1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阅卷老师尤其赏识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的记叙文。遗憾的是,多数考生的记叙文却走人低幼化、虚假化的歧途。那么,如何才能写出真实、自然的好文章呢?

  一、觅得精米,再现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的材料,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关键。近年来考场记叙文选材上出现“假”、“大”、“空”、“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高中生对周围的生活缺乏敏感之心,不善于思考,认识肤浅,思想冷漠,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有些学生认为记叙文就是虚构的,可以胡编乱造、随心所欲地编写故事。动辄故事新编、故事新说,肆意编造科幻、武侠、爱情故事。结果是漏洞百出、粗俗不堪。当然,写作时可以驰骋想象,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要有一定的依托。如《夸父追日》、《赤兔之死》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是立足于古典名著,而且有一定的思想底蕴,通过精心选材,以富有个性的故事取得成功的。

  第二,将影视杂志上看到的故事作为写作的内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单靠路听途说和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哪能写出有一定真实感和深度的文章?不辨菽麦的城里孩子怎么能写好乡村生活的辛酸和趣味,偏僻山区的孩子哪能写出对时尚的真实感悟,生活富足的孩子怎能体会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艰辛?

  第三,将少年时就写过的浅幼的生活内容再次搬上作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离不开下雨天妈妈送伞,深夜了爸爸背着去医院的情节。写老师的文章无非就是深夜了老师还在批作业。这些浅幼、陈旧的材料,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能引起读者丝毫的阅读兴趣,阅卷老师也会感觉到你生活阅历太单调,思想太浅薄。

  第四,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随意马虎,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没有上过学的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面对困境,你能越挫越勇,你成熟了。”目不识丁的奶奶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很显然失真了。

  何永康教授说:“请高中作文教育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这是解决无好材料可写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多选择那些耳闻目睹的真实可信的材料。当然,强调真实并不等于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成不变地搬入作文之中,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可以进行合情合理地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使材料典型而不乏真实感。这样的材料才是一份精米,用精米煮出的饭才能散发着生活的香味。

  二、刻画细节,以显真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细节就是这个“微”。细节描写是指具体细腻地描写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景物片段等。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法,可以使记叙更细腻、生动、感人、深刻。一篇记叙文不能缺乏细节描写。“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把情节写清楚,缺少细致的描绘,那么文章就如一杯白开水,平淡乏味。何永康教授说:“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要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都乏味。”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和精髓,它用特写镜头把细微之处,如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高晓声《陈焕生进城》这篇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突然来到招待所的手足无措的情景,显得真实极了。

  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不能随意瞎编或夸大,闭门造车凭空编造的细节势必破绽百出。真实的细节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来获取,它必须符合生活常理,只有这样才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胸盈真意,抒发真情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好文章应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的描写之中,靠那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取悦、折服读者。真挚的感情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常常让人感觉到或沉重或激动的滋味。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情感起伏的具体细节,就有了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撼他人心魄,甚至让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考生不带着真情去写,如何能感染、震撼读者?

  抒情讲究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份自然,所以在润色文字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分了了会显得不自然、矫情。理性的思考也很重要,它可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和拓展意蕴的厚度。生活就如一杯浓茶,要仔细品尝,才能体会到苦中带甜、醇中带香的滋味。感悟生活,贵在体验,也贵在思考。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只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感悟得更深。记叙文也可以适当地有点议论,有点思考,让理性净化激情,让哲理铭记真情。如杨绛的《老王》文末:“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段议论,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面对老王的死,顿然了悟:自己和老王的交往,显得不公平:自己对老王是用“钱”来回报,而老王对自己却是“心”的付出。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品质的自我提升呢?由此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综上所述,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只有源自生活的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才能人阅卷老师的法眼,赢得高分。

记叙文的作文 篇2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题记

  欣赏执着,品味人生,执着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是全神贯注的追寻。

  自从上初三后,压力日渐增长。每日都要在“题海”中挣扎着,在“书山”中扑腾着,从未有过空闲的时间,我迷茫,幽怨每天攀“书山”,游“题海”的悲哀,苦苦支撑着,就慢慢的`准备放弃……

  风凛冽地刮着,夜空璀璨,思绪翻飞——

  力拔山兮气盖世,执着谱写出一个盖世豪杰,用坚韧的意志与命运抵抗,从未想过退缩。所以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佳话。人生自古谁无死?执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爱国之士,用不屈的精神描绘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这就是文天祥执着为国,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执着构建一条条通向成功的道路,用坚持不懈的态度创造出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道路,这就是李白执着追求,乐观向上的心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象征着我辈执着的精神,我又岂能轻易言弃?

  一阵冷风吹来,树叶‘啦啦’的响,远飞的思绪悄然归来。我还是我,环镜毫无变化,变的只是我的心态,变得执着。感觉那“题海”已不再是苦海,“书山”亦不是刀山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把执着隐于心中,坚守着,绝不抛开。

  执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是实现理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坚守心中那份执着,品味人生。

记叙文的作文 篇3

  杜甫背着一个包裹,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往前走着。一路上,他看见了很多逃难的人,也看到了凶神恶煞般的官兵到处抓人,心里十分沉重。

  夜幕降临,杜甫加快了脚

  步,想找户人家借宿一晚。正想着,看见前面不远处透露着微弱的光,杜甫欣喜地往那里奔去。

  杜甫敲了敲那扇木门,等了许久,只见一位老妇人慌张地打开了门。老妇人看见叫门的是个文弱书生,她那充满警戒的脸才稍稍松弛了一些。杜甫说:“大娘,我是洛阳人,逃难到这里,现在天色已晚,想在你家投宿一晚,请老人家行个方便。”说着还作了一揖。老妇人连忙说:“客官别见外了,只是我家条件太差,若不嫌弃,就暂且住下吧!”

  杜甫随老妇人走进里屋,只见她家里还有个老伴和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儿媳妇。一家人热情地招待杜甫,虽然没好菜好饭,但杜甫心里感觉温暖。吃罢晚饭,老妇人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正跟杜甫说着战乱之苦,生活之难。突然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和“开门,开门!”的吆喝声。老妇人说:“不好,肯定是官兵抓丁来了!”急忙示意老头子翻墙而逃,接着又将杜甫藏在一个柜子的后面。

  敲门声和吆喝声越来越重,老妇人上前开门,只见两名官差怒发冲冠,责怪老妇人为什么迟迟不开门。看那官差凶神恶煞的样子,老妇人被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要哭出声来。连忙说:“官差大人呀,我家原有三个儿子,都被捉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小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都战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暂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没了。家中只有一个正在喂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有儿媳妇还在,可进进出出没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婆子我虽然没有多大的力气,请让我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两位官差听老妇人说得诚恳,就依了老妇人的话,不再计较别的什么了……

  过了好久,一切又归于平静。老大爷已经回到家中,只见儿媳妇在低声抽泣,哀叹了几声后,劝慰儿媳妇休息……

  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杜甫急着赶路,跟老大爷告别,可再也见不到热情好客的老大娘前来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