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14篇)
名人的故事 篇1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N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N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名人的故事 篇2
第一节 楚汉相争
秦朝末年,当时国家大乱,人民生活困苦,群雄们为了解救人民,都以推翻秦朝、统一天下为目标。在众多群雄之中,有两位实力强大的領导者,一位是汉王刘邦,另外一位则是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项羽历经七年的对战过程,这就是有名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位大将军叫做韩信,有一次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韩信为了让士兵们头脑更聪明,所以发明了象棋 。韩信认为下象棋可以抒解压力、训练沙盘推演的功夫,于是鼓动士兵们多下象棋,士兵们通过象棋获得许多乐趣,暂时忘记了作战的辛苦。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流传许多关于现在象棋规则由来的典故,以下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是红黑的由来。因为刘邦自称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所以刘邦用红色的军旗作为代表。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出巡,车队上插着一面一面的黑色旗子,就像一条黑色的大龙走过,让项羽非常羨慕,从此爱上黑色。后来项羽骑马打仗,都骑着自己心爱的黑色乌骓,说明了项羽的军旗是用黑色作代表。
第二是红先的由来。有一次,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作了一个约定,目标是一个叫做关中的地名,他们比赛看谁的军队能夠先进入关中,谁就获胜。项羽仗着拥有四十万大军,采用直线进攻追打秦军,刘邦则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招揽秦军获得民心。结果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这也是现行象棋红先的典故。
第三是楚河汉界的由来。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实力比较强大,刘邦为了扭转被动局勢,任用张良、萧何等人才。到了公元前203年,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只好向刘邦求和,两个人达成以“鸿沟”为分界,刘邦掌管鸿沟西边,项羽占有鸿沟东边。这就好像现在的象棋,棋盘中间画有一道楚河汉界,用来区分红黑两国一样。
最后是王不见王的由来。楚汉相争最激烈的一战发生在鸿沟附近的广武山,当时楚汉两军隔着广武山对峙,代表汉军的刘邦站在山上对着项羽大骂,结果项羽生气地拿起弓箭,瞄准刘邦射了出去,这一箭还差点让刘邦丟了性命。现在象棋有一条将帅王不见王的规定,意思就是形成将帅见面的时候,轮到哪一方走子就能取胜,这就好像代表刘邦及项羽的将帅,朝对方射了一箭一样。
第二节 橘中之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巴邛(今四川一带)的大地主,家里庭院有一块橘园。有一天,地主在散步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霜雪,着急的地主赶快跑到庭院把橘子一棵一棵摘下来,摘着摘着,眼尖的地主发现有两顆橘子特別大,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地主决定把橘子剖开来看,原来每顆橘子里都藏有两位白眉仙翁,他们面对面坐着谈笑下象棋!
仙翁们沉浸于对弈乐趣中,没有发现地主正在旁边。过了一会,一位仙翁开口说:“我们在橘子里下象棋的乐趣,不会输给在商山下围棋”。只可惜找不到根深蒂固的橘子,刚下到精彩的时候,橘子就被摘下来了。这时另一位仙翁肚子饿了,从衣袖里抽出一条形状像龙的草根来吃一口,并且用水喷它,草根竟然变成一条真龙,四位仙翁一起骑着龙,随着脚下缓缓升起的白云飞向天堂。
这则橘中象戏的故事出自《玄怪录》,作者是唐朝宰相牛僧孺。故事流传到后世影响十分广泛,也有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仙翁下围棋,不过据张如安先生研究,确认是象戏而非围棋 ,可见这则故事本身具有相当迷人的吸引力。
后来人们就称下象棋的`乐趣为“橘中之乐”,并有“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的典故,这也是著名象棋古谱《橘中秘》的命名由来。
第三节 闭目心棋
南宋末年,朝廷国力衰弱,兵强马壮的元兵大举入侵,宋朝面临存亡的紧要关头,爱国诗人文天祥不怕危险,挺身而出号召爱国志士组成一支军队抗元。
文天祥与他的父亲文仪,两人都是象棋迷,他们的象棋造诣很高,其中文天祥还常常和棋友周子善、萧耕山(萧敬夫)、刘洙及刘澄枰上过招。有一次,文天祥生日的时候,还特地写了一首有关象棋的诗,可见文天祥对象棋的热爱,诗里的内容为:
《生日山中和萧敬夫韵》
山深不用结涼棚,风起江萍暑气轻。
处士林泉自今古,男儿弧矢付豪英。
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 。
一任苍松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
文天祥对象棋的着迷还不仅于此,他曾经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里,带着众人跳入河里游泳,游着游着,喜好象棋的文天祥见山水景色优美,便提议与周子善一边游泳一边对弈,其他人听了都表示赞成。可是问題来了,两人在水里没有棋具,要怎么进行对弈呢?原来聪明的文天祥早就想到一条妙计,他提出用口说棋着(读谱)的方式,与周子善展开“闭目棋”的精彩过招,根据文献记载,文天祥还是第一个不用棋子棋盘,闭目下象棋的人呢 !
由于爱好象棋,文天祥精选了四十局棋局,命名从《玉屠金鼎》到《单骑见虏》,并且用自己心爱的“绿端蝉砚”逐一绘制成棋图附上着法,可惜文天祥后来被元兵所俘虏,这些棋谱便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文天祥在狱中所写的《正气歌》,反映出文天祥伟大的爱国情操,永远为后代世人传頌。
名人的故事 篇3
1、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2、柏拉图
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3、爱迪生
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4、唐朝大诗人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5、梵高
梵高的执着的绘画梦想,虽然很遗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是人的欣赏,但在那种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画自己想画的画,这也着实非常人所能的。
6、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领悟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
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我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十分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7、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一天都带着自我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8、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咱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9、张海迪
张海迪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定:每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
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自学英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进步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后来,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10、左思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
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名人的故事 篇4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基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书,不由得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没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讲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名人的故事 篇5
傅雷打牌掀桌子
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而闻名的傅雷,文学造诣很高,只是脾气有些暴躁。1931年,从巴黎留学归来刚到上海时,傅雷常与友人搓麻将、打桥牌消遣。原本纯粹的.娱乐活动,他却非常认真,绝不以打牌“技巧”欺瞒别人,以致他的牌别人都能猜得一清二楚,结果往往十赌九输。为此,傅雷总是大发雷霆,认为输是由于自己愚蠢。别人知道他的脾气,总不愿同他搭档,傅雷只好和妻子朱梅馥搭档。朱梅馥坐到他对面也很紧张,傅雷还不停地呵斥:“怎么能这样出牌?”弄得她更加窘迫。这样打下去,没几轮,傅雷轻则扔下牌不玩,重则把牌桌子都给掀了。朱梅馥既要忍气吞声,又要赔笑脸给朋友道歉。渐渐地,朋友都不愿意同他搓麻将、打桥牌了。傅雷后来也就干脆不打了。
名人的故事 篇6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这首诗,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一千多年的“广告”。事实上,除了锦官城有祀奉诸葛亮的祠宇,隆中武侯祠同样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使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就是现在武侯祠的位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是20xx年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身高为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董必武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溜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中原: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合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着《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名人的故事 篇7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非常博学多才、功绩卓越,不仅精通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对物理学还有深入考察。他不仅关注了磁学和光学,还研究了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深通乐理懂音乐,曾经还写过几十首军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善于举一反三,能够融会贯通,通过音乐现象和原理启发科学研究。
有一天,沈括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位朋友面露神秘得跟大家说:“最近我家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是这样的,我家有一张琵琶,一直放在一间空屋里没人管他。奇怪的是,有一次,我用少数民族的管乐器演奏燕乐“双调”的时候,在无人动琵琶或其他乐器的情况下,屋子里的琵琶弦自己发出声音应和了,但是要是演奏其他曲调就不会有这个现象。我试了好几次,都是如此,这是不是有什么灵异事件或者我那件空屋子有神秘的妖魔鬼怪啊?“众人听罢纷纷议论起来,讨论此人屋子里是否有邪气或者其他问题。这人越发紧张,担心家里是不是遭遇了什么邪事。沈括在旁边一直微笑不语,有个人对沈括说:你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你来说说怎么回事呗?”沈括听罢面露从容,他劝这位朋友:“其实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是极为普通的常理而已。因为不同乐器在二十八调中只要有声音相同,就可能发生应和的声音。你所说的琵琶自己会跟着燕乐“双调”发声就是这种现象,这是个非常普通的道理,跟所谓的神灵或妖魔鬼怪没任何关系,别自己吓唬自己了。”其实沈括说的'常理,其实就是弦的共振现象。他接着给这位朋友解释说:弦的共振现象,是声学最妙处,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常识,以致于至今也不能奏出最和谐的天籁来,遗憾!”这位朋友听了,大舒一口气,众人也信服了。
沈括的这番议论,并非信口开河。在这个问题上,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同一七弦琴上,有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七条弦,少宫、少商各比宫、商高音阶八度音。他放一个剪好的小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当拨动宫弦或商弦时,在少宫、少商弦上的纸人就跳动了起来,但是拨动其它音调不同的弦时,纸人却一动不动。沈括又在不同的琴上进行实验,他把将纸人放置在另一个乐器上,当两者的发声频率出现相同时,弹动琴弦时,放在另一乐器相应声调位置上的纸人,便跳舞般地摆动着。
通过这个实验,沈括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发声体发生振动时,与之频率相同的发声体也会随之振动。沈括称这种现象为“应声”,现代物理学叫“共振”。在西方,共振现象是由伽利略在17世纪首先描述的,沈括比他早了五六百年,虽然伽利略在对共振的分析更深入,但沈括在那么早的时代就对对声学现象作出研究,已经非常难得了。
名人的故事 篇8
李嘉诚家规: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有多少家财没有关系。
“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李嘉诚教育子女的一条根本原则。
当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去美国斯坦福读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有谁能想到,现在人称“小巨人”的李泽楷当年还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甚至背高尔夫球棒时曾弄伤了肩胛骨,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
李嘉诚为了让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他很早就让两个儿子旁听公司的董事会。
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李嘉诚将自己的艰难创业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
名人的故事 篇9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陆羽,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陆羽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包青天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文天祥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叶天士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叶天士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柳公权写的字远近闻名。柳公权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屈原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王十朋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王十朋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范仲淹省吃俭用。终于,范仲淹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司马光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司马光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张三丰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张三丰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诸葛亮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名人的故事 篇10
女作家丁玲的故乡在湖南省临澧县。她父亲早亡,从小跟着母亲生活。
丁玲的母亲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觉醒的女性。丁玲受母亲的影响,对封建主义那一套深恶痛绝。
丁玲十岁的.时候,外祖母将她许配给了舅舅家的表哥。丁玲懂事后,对这门亲事十分反感,她坚决反对到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作媳妇。但是,在那黑暗的年代,一个女孩子想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是很不容易的。一纸包办的婚约,总是牵着丁玲的愁肠,使她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后,丁玲看到了妇女解放的希望。1920 年寒假,她回到家中,义无反顾地提出废除婚约。开明豁达的母亲支持女儿的行动,而舅舅却坚决反对,为此双方争吵起来。后来,矛盾愈加激化,丁玲迫不得已在《常德晚报》上发表文章,指责舅舅“思想保守”、“脑筋顽固”……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终于,丁玲胜利了,婚约解除了。但是,当初订婚的两只戒指却丢了一只。丁玲的母亲为了支持女儿,就千方百计凑足了一只戒指的钱,为女儿退了婚。
从此,丁玲像一只自由的小鸟,飞向广阔的天地。
名人的故事 篇11
拿破仑捕捉机遇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18世纪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尉级炮兵军官。
1793年,他被汇报会往前线,参加进攻土伦的战役。正当军前线指挥官面对土伦坚固的防守犯难的时候,拿破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特派员萨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在特汇报会员苦无良策时,看拿破仑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任命拿破仑为攻城炮兵副指挥,并提升为少校。拿破仑抓住这个机遇,在前线精心谋划,勇敢战斗,充分显示出他的胆识和才智,最后攻克了土伦。他因此荣立战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终于一举成名,为他后来叱咤风云,登上权力顶峰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待机而出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5岁时随家人为逃避战乱,离开山东老家辗转到湖北襄阳避难。17岁时隐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因此,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
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形热已趋明朗。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势力最大。孙权割据江东统治巩固势力次之。刘表、刘璋等军阀也各有地盘。刘备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中,组成了一个势力不大的军事集团,但屡被曹操击败,被迫辗转投靠,没有自己固定地盘。为发展自己势力,到处访寻人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掌握着军政大权。他联孙抗曹,取得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机占领荆州,进军四川,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为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名人的故事 篇12
慎独,即是自律,是极高的道德标准,指在独自居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循法度,恪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慎独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慎独为入德之方。”
杨震,东汉时华阴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杨震教书二十多年,50岁才步入仕途,升任荆州刺史。任职期间,曾举荐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后杨震又升任东莱太守。往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经他推荐而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杨震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廉洁奉公,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靠步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杨震深夜却金,在现场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表现了“慎独”的美德!
还有许多情况,现场自始至终都只有当事者自己一个人,这时也能做到“慎独”,那就是修身的极高境界了!
名人的故事 篇13
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名人的故事 篇14
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名人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故事02-08
名人的故事02-09
名人故事02-03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02-17
名人故事的作文02-09
名人故事作文02-02
名人哲理故事02-25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02-15
名人的故事14篇02-16
读名人故事作文02-14